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得主都有谁?
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得主都有谁?
普利兹克奖,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是1979年由杰伊·普利兹克和妻子辛蒂发起,凯悦基金会所赞助的针对建筑师颁布的奖项。
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
§ 历届《普利兹克》奖得主都有谁?他们又曾经历了什么!在今生有些获奖者享受到了此奖带来的荣誉和价值,有些获奖者到闭眼那一刻都不曾得此殊荣,下面小编为您归纳总结了历届获奖者简介。
§ 菲利普·约翰逊---美国建筑师和评论家。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建筑。他是《国际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1932)一书的作者之一,也是现代艺术博物馆中建筑部的主任(1932~1934、1946~1957),为让美国人熟悉现代欧洲建筑,他做了很大的努力。他为自己设计的住宅「亚新(中国)官网屋」(1949)给他带来了声誉。这个建筑冲击了密斯·凡·德·罗(后来在设计西格拉姆大厦时是他的合作者)的影响与经典引喻之间的平衡。在为纽约的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部(1982)所做的设计中,他的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是引起争议的后现代的里程碑。1979年约翰逊成为获得普立兹建筑奖的第一人。约翰逊早期的工作深受到密斯的影响,甚至他自己的家作品也在相当程度上有着密斯的影子。尽管他把密斯看作天才,但是他也在逐渐抱怨传统的风格,他表明:“我的宗旨是明确的、不同于传统”。1967年起,约翰逊与约翰·伯奇(JohnBurgee)一起工作至1991年,他们能够将简单的几何图形浇铸成一种新颖而且不可思议的模型。
§ 巴拉甘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的房屋都有挑檐及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 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年 - 1992年)著名英国建筑师。1981年第三届普利兹克奖得主。生于格拉斯哥,毕业于利物浦大学,开业于伦敦。他死后英国皇家建筑学会设立了以他命名的斯特林奖。因他的非传统设计和摆脱国际式的功能主义的运动而闻名。斯特林出生在格拉斯哥、在利物浦接受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军,曾参加过诺曼底登陆战役。1945~1950年在利物浦大学建筑学院学习。1949年曾作为交换生赴美,50年代初期在伦敦开业,1956~1963年与詹姆斯·高恩合伙,两人合作设计了汉姆居民楼,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新野兽派的代表作品。1959年,斯特林为莱斯特大学设计了工程楼,在这座大楼中,他非常注意对交通线的组织。1971年起与威尔福德(Michael Wilford)一起工作。他早期的作品主要是低房规画。他以一种被认为是新粗野主义的风格进行设计。他用这一风格设计的三大工程,特别是列斯特(Leicester)大学工程系馆(1959~1963)引起国际重视。
§ 凯文·洛奇(KEVIN ROCHE)1922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48年移民到美国,1964年成为美国公民。他到美国的时刻,也就是其10年世界旅程的开始,每一年和一个不同的建筑师一起工作。第一站是在伊利诺斯州立工学院研究生学习,师从于密斯·凡·德·罗。后者 埃罗·沙里宁和阿尔瓦·阿尔托都是他的偶像。 当罗奇生活窘迫的时候,他加入沙里宁位于密歇根州的公司。 他未来的合作者约翰·丁克路也在1951年的同一时间进入该公司。从1954年 直到1961年沙里宁去世,罗奇是其主要设计助手。沙里宁去世以后,罗奇和丁克路 完成了10项重要工程,包括:圣路易斯拱门、[BAIKE]纽约JFK国际机场TWA候机楼[/BAIKE]、杜勒斯国际机场、伊利诺斯州MOLINE DEERE公司总部、纽约CBS总部。
§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他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1948年他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他的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亚新(中国)官网与石材。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4年,理查德·迈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迈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亚新(中国)官网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他是1934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的纽瓦克城(Newark)。他在幼年时便对建筑很感兴趣,在高中毕业之后,便进入康奈尔大学修习建筑。由于当时美国,才刚脱离欧洲独立不久,整个社会在经济或文化上还是依附欧洲大陆。因此理查迈耶在大学毕业,便是抱如此朝圣的心情,到欧洲大陆去探访欧洲传统建筑的根源,也曾拜访过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与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1898-1976),向他们请教,并畅谈建筑理念。这也对理查德·迈耶的建筑思想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结束欧洲之行后,他先后在SOM和马歇尔·布鲁尔(Marcel Breur,1902-1981)事务所任职,而后在1963年结束了和马歇尔三年多的宾主关系,便自行开业。
§ 汉斯·霍莱因( Hollein,),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界公私收藏。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霍莱因的话:“建筑是一种由建筑物来实现的精神上的秩序。……建筑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这种需求首先并不是体现在建立保护性的屋顶,而是体现在创造神圣的建筑和预示人活动的焦点——城市的兴起。一切建筑都是有宗教意义的。”霍莱因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功能主义者,但是他的功能主义观点从本质上来说是经过扩展了的,事实上他一直反对的是传统意义诠释的功能主义。这种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多半是局限于一些物质现象和关于建筑可量化的方面,而没有考虑到他所说的建筑的非量化因素,比如气氛或舒适度这样的概念。
§ 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是德国建筑师。1920年1月23日出生建筑师世家。父亲Dominikus Böhm,建有几个著名教堂在德国。祖父也是建筑师。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Boehm)毕业之后,慕尼黑技术大学在1946他学习雕塑。1947年后,他的父亲工作,直到Böhm后者于1955年去世。Böhm后接手公司。1951年,他赴 NewYorkCity 他在那里工作了6个月的建筑设计。 在未来数十年,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许多建筑物建造在德国各地,包括教堂、博物馆、文娱中心、办公大楼、住宅、公寓。他一直被认为是一种 表现后包浩斯建筑师,但他宁愿确定自己是建筑师创造了"关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世界的思想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oehm)始终着眼于颜色、形式、材料、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他早先项目大多在具体塑造,但最近他开始用亚新(中国)官网钢和他比较大,但由于双方在技术进步的材料。在他的许多项目中,他关心 城市规划。
§ 丹下健三,日本著名建筑师,曾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东京奥运会主会场就是他的杰作。1961年他创建了丹下健三城市·建筑设计研究所。1964年东京奥运会主会场——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是丹下健三结构表现主义时期的顶峰之作,具有原始的想像力,达到了材料、功能、结构、比例,乃至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被称为20世纪世界最美的建筑之一。日本现代建筑甚至以此作品为界,划分为之前与之后两个历史时期。而他本人也赢得日本当代建筑界第一人的赞誉。1980年丹下健三被授予日本文化艺术界的最高奖——日本文化勋章。
§ 戈登·邦夏(Gordon Bunshaf,1909-1990), 美国建筑师。第10届普利策建筑奖获得者。负责设计了纽约市的第一座亚新(中国)官网墙面的利弗大厦(1952),对美国建筑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还设计过奥尔布赖特—诺克斯艺术馆和赫什霍恩博物馆等建筑(1974年)。
§ 奥斯卡·尼迈耶,全名奥斯卡·比贝罗·德阿美达·尼迈耶·索阿雷斯·菲荷(葡萄牙语:Oscar Ribeiro de Almeida Niemeyer Soares Filho),巴西建筑师,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他的作品多达数百个,遍布全球十几个国家。1936~1937 年参加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的设计,并继科斯塔之后任设计组负责人,法国建筑师勒· 柯布西耶担任这个工程的顾问,尼迈耶直接受到他的影响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被认为是巴西第一座重要的现代建筑。他曾在1946年至1949年作为巴西代表、与中国著名建筑师梁思成等共同组成负责设计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的十人规划小组,并曾在1956年至1961年担任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总设计师。巴西利亚被誉为城市规划史上的一座丰碑,于1987年被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历史最短的“世界遗产”。1988年尼迈耶被授予普利茨克建筑奖。
§ 弗兰克·盖里(Frank Owen Gehry)1929年2月28日生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7岁后移民美国加利福尼亚,成为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雕塑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他现在归化于美国籍,并且生活在洛杉矶,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有名的建筑教授。盖里的设计风格源自于晚期现代主义(late modernism),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位于西班牙毕尔巴鄂,有着钛金属屋顶的毕尔巴鄂古根汉美术馆(Museo Guggenheim Bilbao)。1962年建立他自己的公司。
§ 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1931-1997)是当代建筑界的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他出生于意大利米兰,大学毕业后曾从事设计工作,做过建筑杂志社的编辑,当过教授。他1966年出版著作《城市建筑》,将建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提出城市是众多有意义的和被认同的事物(urban facts)的聚集体,它与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特定生活相关联。罗西将类型学方法用于建筑学,认为古往今来,建筑中也划分为种种具有典型性质的类型,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征。罗西还提倡相似性的原则,由此扩大到城市范围,就出现了所谓“相似性城市”的主张。罗西将城市比作一个剧场,他非常重视城市中的场所、纪念物和建筑的类型。他在60年代将类型学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建筑与城市,在建筑设计中倡导类型学,要求建筑师在设计中回到建筑的原形去。它的理论和运动被称为“新理性主义”。
§ 罗伯特·文丘里,1925年6月25日生于费城,美国建筑师。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院,1950年获硕士学位,1954-1956年在罗马的美国艺术学院学习。1957-1965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1958年起在费城开设共同事务所。1964年和洛奇一起开办事务所。1965年曾代表美国国务院赴苏联讲学。1966年任罗马美国艺术学院住宅建筑师及该学院理事(1966-1971),1977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顾问。他早期的工作受到路易·艾瑟铎。康和艾罗·萨里南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米开朗基罗、帕拉第奥·勒。柯布西耶和阿尔瓦。阿尔托很大的影响。他说道:“在所有作品中,阿尔瓦。阿尔托的作品对我的启示最大。它最具动感、最有联系性,是学习艺术和技术最丰富的来源”。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环境紧密相连。尽管他已经放弃了许多信仰,但他的作品还是被认为是后现代时期的一部分。
§ 阿尔瓦罗·西扎,葡萄牙著名建筑师,被认为是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注重在现代设计与历史环境之间建立深刻的联系,并因其个性化的品质和对现代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捕捉,而受到普遍关注和承认。阿尔瓦罗·西扎是伴随着他的祖国从封闭走向开放而成长起来的建筑师。他的主要思想与理念,成型于20世纪50年代——葡萄牙建筑的一个重要时期。随着国门的逐渐打开,葡萄牙在政治、经济、科技等各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对其建筑发展产生了强烈刺激力;而与此同时,那些根植于本土传统的文化诉求,在与全球化抑或是现代化浪潮的相互激荡中,更表达出前所未有的强烈。他早期建筑作品表现出对源于“地方”与“乡土”的形式敏锐,通过致力于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葡萄牙传统,西扎发展了他独特的空间技巧和建筑语言,为他随后的建筑创作积淀了原型性的力量。
§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系。1953年赴美国,先后获克伦布鲁克美术学院建筑硕士和哈佛大学建筑硕士,1956年至1965年期间为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准教授。60年代末,桢文彦回到日本,1979年至1989年为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现为桢综合设计事务所代表。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 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目前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法国人,建筑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艺术家。他主张在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来构筑实体,而不是以实体的叠加组合来构筑空间。其主要的设计作品包括格拉斯城法院、巴黎国际会议大厦、纽约路易威登大厦和柏林法国驻德大使馆等。他自幼从事雕塑与绘画等艺术创作;在进行建筑创作的同时,他也进行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享誉世界的名声主要是来自于他的许多不同凡响的建筑。他的多重背景,使人常常要问他到底是建筑师、都市设计师还是艺术家。对于这个问题,他以实际的杰出表现,承担了集此三种身份于一身的事实。他建筑设计中,利用空间来构筑实体,而不是以实体的叠加组合来构筑空间;他以空间做为材料,运用消减的手法来处理建筑体量的构成。他的设计作品,以巴西里约热内卢的音乐城与纽约的LVMH大楼为例,向我们显现了他精练的处理光线、体量与材料的能力。他的建筑以极强的雕塑感成为都市中的地标性建筑。
§ 安藤忠雄,日本著名建筑师。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以自学方式学习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教授。作品有“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光之教会”等。从未受过正规科班教育,开创了一套独特、崭新的建筑风格,成为当今最为活跃、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建筑大师之一。安藤忠雄甚有传奇性,年少时家境贫困,童年在木工作坊度过。在成为建筑师前,曾任货车司机及职业拳手(成绩:23战13胜3败7平手),其后在没有经过正统训练下成为专业的建筑师。正因为此,安藤素有“没文化的日本鬼才”之称。安藤忠雄是利用拳击比赛赢得的奖金,前往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旅行,也顺便观察各地独特的建筑。那个时候,他的摄影作品被使用在建筑师路易·康的作品集中。安藤忠雄是双胞胎中的的哥哥。双胞胎中的弟弟是北山孝雄,在东京开设北山创造研究所,经营企业经营顾问、商品设计。3兄弟中最小的弟弟是建筑师北山孝二郎(因为与美国建筑师彼得;爱森曼的合作而知名)。最初的建筑作品——Rose Garden(ローズガーデン、玫瑰花园;位在神户市生田区)是在1977年时,与弟弟孝雄所属的浜野商品研究所一起共同合作。
§ 拉斐尔·莫内欧1937年5月出生在西班牙纳瓦拉的图德拉(Tudela)。1961年,他取得了马德里理工大学建筑学院(Escuela Tecnica Superior)颁发的建筑学位,从此莫内欧坚定地踏上了建筑世界的红地毯,进而展开了他荣耀的建筑师生涯。1996年,莫内欧获得了普利茨克建筑奖、国际建筑师联盟金奖、斯德哥尔摩斯考克基金及皇家艺术研究院联合颁发的斯考克视觉艺术奖等众多知名奖项,同时成为了美国建筑师协会及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荣誉会员。早在求学期间,莫内欧便作为建筑师弗兰西斯科的学生,在马德里工作。5年后莫内欧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同时开始在他的母校执教。1985年他被聘为哈佛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研究院院长。之后被授予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的建筑约瑟夫.路易斯.舍特(Josep Luis Sert)教授荣誉称号,并在这里继续任教。在作为一名建筑师的同时,拉斐尔·莫内欧又是一名演说家、评论家和理论家。他的著作发表于最重要的专业杂志,其作品所展示出的魅力通过演讲与展览传播到大西洋两岸极其广阔的天地。
§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挪威人,生于1924年。2009年2月23日在奥斯陆逝世,终年84岁。1997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同时代挪威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也是在国外名气最大的挪威建筑师。费恩于1958年因设计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挪威展馆而获得国际承认。60年代,他设计了其职业生涯中的两件精品:威尼斯双年展的北欧展厅和挪威哈玛尔市的黑德马克博物馆。该博物馆很可能是费恩最伟大的成就。这标志着他脱离纯现代主义转向独创的、更具个性的建筑风格。在1971至77年之间,费恩亲眼目睹了他在设计斯卡达伦聋哑学校过程中产生的构思成为现实。学校的许多建筑错落有致地坐落于奥斯陆以北霍门科洛森的坡地上。费恩设计了一连串受到高度称赞的挪威博物馆:如位于菲亚尔兰的挪威冰川博物馆(1991)、位于阿尔弗达尔的奥克茹斯特中心(1996)、位于鄂尔斯塔的伊瓦尔·奥森中心(2000)和位于霍尔登的挪威摄影博物馆(2001)。
§ 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1937年9月14日-)是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1998年第二十届普利兹克奖得主。因对热那亚古城保护的贡献,他亦获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他出生于热那亚,目前仍生活并工作于这一古城。他受教并于其后执教于米兰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Milano)。1965年-1970年,他为路易斯·康和Makowsky工作。1971年-1977年,他与理查德·罗杰斯共事,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为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2013年被意大利总统乔治·纳波利塔诺任命为终身参议员。皮亚诺的祖父、父亲、四位叔伯和一个兄弟都是建筑商人,当他还是个小男孩时,就爱在工地上攀来爬去,对沙石神奇地变成房屋与桥梁惊诧不已。由于整日泡在建筑工人中间,他对建筑艺术与材料的崇敬与日俱增。1964年,皮亚诺从米兰理工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开始了他永久性的建筑师职业生涯。他先是受雇于费城的路易斯·康工作室、伦敦的马考斯基工作室,其后在热那亚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 诺曼·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福斯特16岁辍学,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曼彻斯特市政厅当职员,工作地点是一个具有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特色的标志性建筑,这将他带入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特色的建筑及工艺环境之中,使他不只有机会在现场观纂这座盛大建筑攻总体效果,并且还有机会注意到光线究使用和扶手的设计等细节的东西。在他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服役时,他的建筑师愿望变得十分强烈。两年后退伍,他曾经尝试过几份工作,之后的某个机会使他进入曼彻斯特的一家建筑公司——约翰布来德沙尔及伙伴建筑行工作。这一工作后来被福斯特描述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雷姆·库哈斯(荷兰语:Rem Koolhaas),1944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荷兰建筑师。早年曾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间,库哈斯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AASchoolofArchitecture)学习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975年,库哈斯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伦敦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中央电视台的新大楼便是由他所设计。雷姆·库哈斯的幼年在印度尼西亚度过,后移居阿姆斯特丹,早年曾从事剧本创作并当过记者,1968至1972年他转行学建筑,就读于伦敦一所颇具前卫意识的建筑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从那时起,他对当代文化环境下的建筑现象就开始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兴趣。1972年,Harkness研究奖学金使他得以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1972至1979年间,他曾在当时建筑界很知名的Ungers事务所以及Peter Eiserman的纽约城市规划、建筑研究室工作过,同时也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执教;1975年,库哈斯与其合作者共同创建了OMA事务所,试图通过理论及实践,探讨当今文化环境下现代建筑发展的新思路。
§ 雅克·赫尔佐格鸟巢设计师,(JACQUESHERZOG)瑞士人,1950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BALE),JACQUESHERZOG曾在苏黎世联合工业大学接受教育并在那里遇到了PIERREDEMEURON.他们共同于1978年在巴塞尔(BALE)建立了HERZOG&DEMEURON建筑事务所。他们有180位雇员分布于伦敦、北京、巴塞罗那、旧金山、慕尼黑和其它一些世界主要城市中。在2001年,因为他们将一个旧的伦敦发电站改建为TATEMODERN艺术馆,而荣幸地获得了HYATTFOUNDATION颁发的最重要建筑奖——PRITZKER奖。在从事建筑领域的事业同时,JACQUESHERZOG也在世界范围内被邀请做大会演讲和教授。
§ 皮埃尔·德梅隆(Pierrede Meuron),瑞士人,世界建筑界大师级人物,2001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因与赫尔佐格共同设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而尽人皆知。皮埃尔·德梅隆与同是建筑大师的雅克·赫尔佐格,他们都是瑞士人,他们上了同一所小学、同一所中学、同一所大学,他们创办了同一个建筑事物所。1978年,德梅隆先生和赫尔佐格先生合伙建立了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1997年正式采用赫尔佐格和德梅隆的名称。如今,这家事务所在全球拥有9个合作人和170名员工,在伦敦、慕尼黑、巴塞罗纳和旧金山设立了分支机构。
§ 格伦·马库特,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36 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在新几内亚 Morobe区长大,并在那里对简洁、原始的建筑产生了偏爱。后来,他的父亲推荐其学习密斯·凡·德·罗(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的建筑理论以及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的哲学,两者均对他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6-1961 年间,他在新南威尔士大学(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学习建筑学,并在此期间与众多建筑师协同工作。大学毕业后,他周游各地,于 1964 年回到 Ancher, Mortlock, Murray and Woolley 事务所工作,并在该事务所工作了 5 年之久。 1970 年,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创办了自己的事务所。最初的探索阶段,他掌握了密斯式的建筑风格,后来他把实用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创造出类似露天阳台一样的房屋。
§ 约翰・伍重(Jorn Utzon)出生于1918年出生于丹麦,曾经是一名优秀的水手。直到18岁,他还考虑去当一名海军的军官。1942年毕业于一个高等艺术专科学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逃往瑞典,在那里的建筑工作室当小职员。后来去了芬兰,与阿尔瓦"阿尔托一起工作。在紧接着的十年时间里,他游历了很多地方,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他去的最后这个地方成为影响他一生的主要因素。悉尼歌剧院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这座建筑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伍重同赖特一样,欣赏GUNNAR ASPLUND的思想,他认为阿尔托、GUNNAR和赖特对世界最有影响力。
§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 school学习建筑学,1977年从AA Diploma毕业,获得建筑联盟学院本科学位。扎哈·哈迪德的作品中包括米兰的170米亚新(中国)官网塔,蒙彼利埃摩天大厦以及迪拜舞蹈大厦(DANCING TOWERS)。此外,南京青奥中心、北京银河SOHO建筑群、广州大剧院和香港理工大学建筑楼等也都出自她手。2016年3月31日,扎哈·哈迪德在迈阿密的一家医院中因心脏疾病而去世,享年65岁。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 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在女儿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期待。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名出色的建筑师,这位邻家哥哥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在家里来“乾坤大移位”——因为母亲又买了标新立异的新家具。18岁,哈迪德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22岁时,全家为了她的学业移居伦敦,她开始在著名的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攻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那会儿,哈迪德的火爆脾气就很有名了,但那正是导师和同学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作品中爆发力的源泉。1977年,哈迪德获得硕士学位后加入大都会事务所(OMA),在那里做了两年的学生和六个月的合伙人,之后创立个人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她的设计中开始出现锐角尖顶、流动丝巾一样的长弧曲线,给大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
§ 汤姆·梅恩﹙英语:Thom Mayne;1944年1月19日-﹚是一位世界知名的美国建筑师,2005年的普利策建筑奖得主,出生于康涅狄格州的Waterbury,目前居住在加州洛杉矶。 梅恩在南加大与哈佛大学接受建筑教育,毕业后曾任教于加州州立科技大学﹙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由于年轻时相当坚持自己的建筑理念,最后因故被解职,遂在1972年协助南加州建筑学院﹙Southern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简称SCI-ARC﹚创立,教授反主流的建筑思考,并在该校担任主要教职,后期也曾在洛杉矶加大任教。1972年,梅恩以加州为主要发展地点,在圣塔莫妮卡与伙伴迈可·罗东迪成立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称为模弗西斯建筑事务所(Morphosis﹚。建筑特色以结构严谨的施工过程,和骨架型构造为主。形式上喜用拼贴的长矩状和片段式的结构。梅恩与罗东迪所承接的第一个案子,是在加州帕莎迪纳的一所学校,当时梅恩的儿子正好在该校就学,由于此建案圆满完成,获得不少家长委员们的青睐,因此替梅恩又多介绍了几个案子,包括劳伦斯之家﹙Lawrence Residence; 图片﹚也是此期的作品。透过这些建案,让梅恩在加州累积越来越多的实务经验与名声,此后他以美国西岸为主要基地,陆续承接了一些更大的案子,例如旧金山联邦大厦(en:San_Francisco_Federal_Building)、多伦多大学的学生宿舍、辛辛那提大学的学生娱乐中心、洛杉矶科技高中(the Science Center School in Los Angeles)、加州波诺马市的钻石农场高中(en:Diamond Ranch High School),还有奥勒岗州尤金市的美国法院大楼。
§ 保罗·门德斯·达·洛查,保罗出生于1928年,1954年毕业于巴西麦克肯兹建筑学院,毕业后不久就赢得了圣保罗保利斯塔健身俱乐部系列运动场馆招投标竞赛的胜利。该作品为他赢得了公众知名度,并因此获得了1961年举行的第六届圣保罗双年展上的总统奖。在之后的数年内,他开始成为巴西最负盛名的建筑师之一。在获得公众认可后,保罗对“建筑究竟是什么”有了自己的理解,并创造出自己的建筑风格。在他的建筑生涯中除了设计住宅、学校、剧院、体育场馆外,还有许多城市规划项目,同时还自己设计家具,保罗酋长广场(Patriarch Plaza)也是他的得意之作,该建筑的特点是从门廊延伸出一个巨大悬空的混凝土天篷,可为步行者遮荫。保罗的标志性风格是在户外广场的巨大墩座上架起现代派的混凝土板层,这种风格还仅局限于拉丁美洲。
§ 理查德·罗杰斯,英国建筑师。代表作有著名的“千年穹顶”,与福斯特合作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和与意大利建筑师皮阿诺共同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等等。虽然饱受争议,但不妨碍他成为是3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1991年被授予爵士头衔。如今他成为28年历史的普利兹克奖中第四位在英国执业的建筑师。其他三位是扎哈·哈迪德、福斯特和Stirling。罗杰斯将在6月份伦敦举办的颁奖仪式上领取10万美元的奖金。罗杰斯曾受到路易斯·康的影响,尤其是在空间的处理方法上。但不同的是,他还运用高技术的手段,直至技术占据了主要地位。外露的钢铁、亚新(中国)官网和管道设施使得传统建筑的门、墙、房间等构成因素全部消失了。没有屋顶和地板,也没有了连接部分和入口,而这些都是先驱建筑师们着重予以表现的建筑元素。此外,他还运用一种装饰的手法来使用技术和结构,耐人寻味的细部使他的建筑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 让·努维尔(Jean Nouvel)是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师之一,他综合采用钢同亚新(中国)官网,熟练的运用光作为造型要素,使作品充满了魅力。他认为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适用外部自然、城市、社会条件的结果。1945年出生在法国的西南部阿基坦大区洛特-加龙省的菲梅勒,是一名法国建筑师。他在巴黎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他建筑师生涯中他获得了一系列有权威性的奖赏,包括阿卡汗奖、2005年沃尔夫艺术奖和2008年普利兹克奖。初入美术学院的他曾设想一年后转而学习绘画,然而这一年的经历改变了他的想法。在1967-1970年期间,他曾担任建筑师保罗·维希留(Paul Virilio)和克劳德·巴翰(Claude Parent)的助手,并深受他们的影响。开始工作仅一年后保罗·维希留就任命他为一大型公寓建筑群的项目经理,这是他建筑生涯的开端。1970年,他与弗朗索瓦·赛涅尔(François Seigneur)合作,成立了第一家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在评论家乔治·布达耶(Georges Boudaille)的支持下, 自1971年起,他成为了巴黎双年展的参展建筑师之一,并筹备了1978年的建筑双年展。
§ 彼得·卒姆托 (Peter Zumthor )1943年4月生于瑞士巴塞尔的建筑设计师,早在80年代就为人熟知了。到了90年代,他的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有着重建永恒价值的独特视角,令人刮目相看。比如瑞士丘尔艺术博物馆(1990年)和老房子(1993年),瑞士沙芬托的古格伦宫(1994年),瑞士瓦尔斯热澡堂(1996年),奥地利布雷根兹艺术博物馆(1997年),等等。2009年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当然在更加高度专业化的圈子里,他的项目获得了几乎是神话般的地位;他最著名的作品沃尔斯温泉(ThermalBathsatVals)(1996)与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廊香教堂(Ronchamp)和奥斯卡·尼迈耶(OscarNiemeyer)的巴西利亚(Brasília)一样,已成为不容错过的“朝圣之地”。其实,卒姆托已获得过数个重要奖项,包括1993年的瑞士最佳建筑奖,1998年因设计布雷根茨艺术馆(BregenzArtMuseum)而获得的欧洲建筑欧洲奖(又唤密斯·凡·德·罗奖(MiesvanderRohePrize)),2008年日本美术协会颁发的日本皇室世界文化奖(PraemiumImperiale)。各种荣誉还在不断到来。就在几周前,沃尔斯温泉获得威卢克斯基金会(VeluxStiftung)2010年度“日光奖(DaylightAward)”——10万瑞士法郎的奖项,以肯定其作品的不朽。卒姆托仍被认为是位些许谜样的人物:他的产量非常适度(低于20个建筑项目),他的事务所也有意地控制在较小规模(28位雇员)并且偏僻(30年来他工作、生活于人口仅有970的哈尔登施泰因[Haldenstein]的阿尔卑斯山村)。这幅图景加剧了卒姆托离群索居的现实,没有官方网站,很少展示,只是偶尔略微透露关于他近期项目的消息。
§ 妹岛和世,日本知名女建筑师,出生于日本茨城县。现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学部教授。 妹岛和世的建筑风格逐渐的受到世人注目,她与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多带有重要的“穿透性”风格。大量的运用亚新(中国)官网外墙等材质,让建筑感觉轻而且飘浮。亦有报导称其为“穿透、流动”式的建筑。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 1956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1981年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的大学院,获硕士学位,然后进入伊东丰雄的建筑事务所,并于14年后的1987年与西泽立卫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事务所中除她以外的三名所员中,有两位是女性。2004年,两人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0年,与西泽立卫一起荣获象征建筑学最高荣誉的普利兹克奖。
§ 艾德瓦尔多·索托·德·莫拉1952年出生于葡萄牙波尔图。他的父亲是一名眼科医生,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姐姐也是一名医生,哥哥是一名律师并且曾担任过葡萄牙总检察长。早年曾在意大利一所学校读书,后来被波尔图美术学院录取,在那里他作为一名美术系学生开始学习雕塑,但最终他却获得了建筑学学位。他把自己从美术向建筑的转变归因于一次在苏黎世与唐纳德·贾德的会面。学生时代的他,曾经先后为建筑师诺埃 ·迪尼斯和阿尔瓦罗·西扎工作,并为后者工作了五年。在跟随他的城市规划学教授、建筑师费尔南德斯德·德萨边工作边学习期间,他接到了生平第一项任务——布拉加市场工程。由于商业模式的变更,该市场目前已被拆除。服完两年兵役以后,他赢得了对波尔图文化中心的竞标,这是他作为独立建筑师职业生涯的开始。他经常被邀请前往瑞士洛桑和苏黎世,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多年来,受邀在大学和研讨班举办讲座的机会,使他得以遇见该领域内的许多同行,其中包括雅克赫尔·佐格和阿尔杜·罗西等人。
§ 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汉族,建筑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2016年4月,王澍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名单。1963年11月4日王澍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小学、初中均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子弟学校。1981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1981年后游学江南。1981年被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7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
§ 伊东丰雄(英语拼音:Toyo Ito、日文假名:いとうとよお;1941年—)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出生于日治时代的京城(即今韩国首尔)。2013年3月18日,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代市博物馆,仙台传媒中心等。伊东丰雄高中就读都立日比谷高中,在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称为URBOT(Urben Robot:城市机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义理性的线条(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亚新(中国)官网穿透效果,风格相当明显。
§ 日本著名建筑师——坂茂195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1977年至1980年就读于南加州建筑学院,1980年至1982年就读于库柏联盟建筑学院,1982年至1983年在东京为著名建筑师矶崎新工作室工作,1984年获库柏联盟建筑学院建筑学士学位,1985年在东京建立私人企业,1995年任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顾问,1995年至1999年任横滨国立大学建筑学助理教授,1996年至2000年任日本文化唐纳·基尼中心助理会员200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201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对于坂茂来说,社会责任意味着使用一些建筑材料,像硬纸管、竹子、泥砖和橡胶树(rubber trees)。这些材料不仅容易得到,而且便宜,可以循环使用。因此在建筑界,坂茂也以敢大胆使用最廉价、最脆弱的材料而闻名。2006年,他用中国竹编帽子设计的法国蓬皮杜中心新馆,从其他153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日本神户大地震时,他仅用一天时间,为失去家园的灾民盖起了一座纸筒教堂;他还提出用传真纸筒芯代替钢筋水泥的想法,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有参加国际灾后重建。
§ 弗雷·奥托(Frei Otto),1925年5月31日出生于德国,著名建筑师、工程师、研究员、发明家。他的成名作是1972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该体育场开拓性的使用了轻型拉膜结构,而在此之前传统的体育场都是封闭式的严苛单一形象,弗雷·奥托的设计打破了这一传统,而他的设计也被认为象征着新兴、民主和乐观的德国。2015年3月9日,弗雷·奥托去世,促使普利兹克奖委员会打破惯例提前宣布弗雷·奥托获得2015年普利兹克奖。弗雷·奥托柏林长大,父亲和祖父都是雕刻家,他还曾设计和驾驶过滑翔机,也许正是这一爱好,激发起了他后来关于薄膜材料和轻质结构的兴趣,也让他对空气动力学颇有研究。弗雷“Frei”一词在德语中意味着自由,据说是母亲参加了一次关于自由的讲座后给儿子取的这个名字。年少的奥托曾给石匠做过学徒,从小喜欢滑翔和模型制造,少年时代他便开始接触框架拉膜结构。在学生时代,奥托便拜访了住在西塔里耶森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当看到赖特以极妙的方式使石头、混凝土和类似于制作帆所用的棉布进行组合时。
§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1967年出生,毕业于德拉智利天主教大学,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审团成员,2009年7月 获得“马库斯奖”的第三个获得者,2016年1月获普利兹克建筑奖。ELEMENTAL曾在智利、美国、墨西哥、中国和瑞士承接建筑项目。2010年地震和海啸袭击了智利,ELEMENTAL应邀参与智利孔斯蒂图西翁市的重建工作。阿拉维纳在ELEMENTAL的合伙人包括贡萨洛·阿特亚加、胡安·塞尔达、维克多·奥多和迭戈·托雷斯。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是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监。2014年他曾在TED全球巡讲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站担任演讲嘉宾。2009年至2015年,他曾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审委员会成员。2010年,他被任命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外籍院士,并被《Monocle》杂志评为全球20名新英雄之一。2011年以来,他一直担任伦敦经济学院城市项目委员会成员;大卫·洛克菲勒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区域咨询委员会成员;自2013年以来担任瑞士豪瑞基金会董事会成员;智利公共政策学会创始会员;以及芬兰政府创新基金SITRA旗下的赫尔辛基设计实验室负责人。他也是向2012年里约+20全球峰会做出贡献的100位名人之一。阿拉维纳曾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教授(2000年及2005年);并曾任教于威尼斯世界建筑学院(2005年)、伦敦建筑协会(1999年)和伦敦经济学院。自2006年以来,他一直担任智利天主教大学ELEMENTAL-智力石油公司教授讲席。
<头条号/剖析设计>